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吉林大学商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 开拓国际化视野
2016-10-24 15:16:00
中国教育在线

    吉林大学商学院秉承“求是进取的办学精神,勇担使命的责任意识,不断创新的办学特色,”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开放式办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学生成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广阔的方向。
  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根据社会对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日趋旺盛的趋势,依托数量经济学科和企业管理学科等多学科的优势,商学院确定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全面推进、分类培养”的原则指导下,商学院利用既有专业间学科融合,通过多学科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知识,萌发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从而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基础深厚、知识广博”的复合型人才。在制定2009版、2011版、2013版本科培养方案设计中,一是加强了数量经济学科和企业管理学科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在考虑整体课程的体系性以及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基础上,增加了数量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二是增加选修课学时,加大了数量经济课选课模块,让学生自由选读,使得学生在跨学科知识的获取及融合拥有了自由空间。同时,商学院组建了跨系、跨学科的学术团队,有意识把具有潜质的数量经济学的年轻教师安排到企业管理的各个专业,并且建设以科研攻关为任务的跨系、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定期组织跨学科学术研讨,积极整合学院现有科研与教学资源,搭建学科交叉的平台,为培养学科基础知识深厚、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视野宽广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学院还向学校有关部门请示,积极创办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
  至今,商学院实现了从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到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的创新、师资队伍融合、跨学科的研究项目等协同推进的实施过程,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
  创新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构建了“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创新教学模式为途径,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融科学研究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系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举措,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理论教学方面,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平时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并从认真组织教学、着力构建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入手,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方面,大力实施研究型教学和探索型学习模式,变“灌输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的方式与方法上实现根本性转变 ;在实践教学方面,秉承“实践出真知,实践促创新”的理念,系统设计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建设和管理,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实践教学,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统筹安排,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进行引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并通过开放式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院全面实施学生课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计划,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和创新学分,每年投入专项经费,逐步建立、完善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政策,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提供平台支持,系统的培养培育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孕育出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商学院学生在国内各项竞赛中获得多项奖项,尤其是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成绩突出,见下表。
  办学开放式,走向国际化
  在教育教学方面,商学院通过参照国际一流商学院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方案、尽可能选用国际通行的高水平教材或参考书、积极开展双语授课、鼓励学生与境外交流、不定期约请国外学者为本科生授课和作学术报告等方法以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参与国际运作的能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商学院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方式的体现。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商学院设立了多种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目前与美国肯塔基大学建立了互惠合作友好关系,开始在会计、财务、营销和人力资源等专业开展“2+2”交流项目,尽量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国际化教学活动。同时,学院也邀请国外大学学生来商学院进行交流学习,积极营造商学院办学的国际化氛围,这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推动了学院办学向国际前沿看齐,有效地引导和规范了学院的办学模式。
  坚持创新,开拓进取,商学院现已拥有一支文理结合、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全院教师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两千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百余部,共有三百多项科研课题被批准立项;秉承“开放式和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输出大量优秀人才;教学科研的软硬件设施齐备、功能齐全,为全体师生创造了优越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