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吉林大学聚焦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2020-12-10 15:16:00
吉林大学

  身体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7月10日,教育部、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的通知。全国39所高校、院所申报,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联合推荐,专家咨询、评审,11月18日,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立项单位揭晓,吉林大学等11个单位荣登榜单。近日,教育部、卫健委举行实施这一重大创新项目的启动仪式,由此拉开我国公共卫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序曲。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这一创新项目中明确提出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以打造硬核创新实力。近日,记者对院长刘雅文、党委书记赵国利进行了专访。

  记者:本次创新项目的总体目标和意义是什么?

  刘雅文: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短板,急需去弊革故、总结经验教训。此次创新项目就是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为目标,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坚持“追求卓越人才培养、促进人群健康”的办学理念。以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为基础,实施应用型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博士人才培养,拓展“医学+MPH”双学位项目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岗位胜任力和医院管理人员公共卫生知识水平提升的非学历教育模式。

  我们通过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医教(卫)协同的育人机制,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多维度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学术背景、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记者:公共卫生学院始建于1958年,有着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和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学院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如何在这一创新项目的立项中彰显优势?

  刘雅文:公共卫生学院经过60余年的历史积淀和长期教学科研实践,已经形成融医学、法学、管理学为一体,优势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为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使学院在这次创新项目评选中得以脱颖而出。

  学院从196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2002年成为全国首批MPH试点学校,2010年获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

  学院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平台。现有高级职称教师65人,博士生导师30人,长白山学者、唐敖庆教授等高层次人才6人;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创新研究中心3个;省内外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14个,其中“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工作站。2011年学院成为首批国家级卫生监督培训基地,2014年成为国家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组成单位,2015年与本校附属医院共建临床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2016年建立吉林大学卫生应急研究中心,2019年获批吉林省公共卫生科普教育基地。

  在应用型公共卫生博士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方面,学院已与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长春海关技术中心、吉林省卫生监督所和吉大附属临床医院展开合作,45名高级职称人员被聘为校外研究生导师,为公共卫生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搭建了平台,实现医(卫)教协同育人。依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及研究生培养基地,构建了复合型公共卫生硕士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共培养1536名公共卫生硕士。

  在联合博士培养方面,学院开展了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吉林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4+2 MPH本-硕连读(2015年)、4+4医学物理本-博连读(2019年)项目”。

  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上,2016年成立吉林大学卫生应急研究中心,依托学院,整合临床医院、东北亚研究院、行政学院等相关校内资源,在卫生应急学科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救治、卫生应急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2020年,吉大获得教育部首批“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博士授权,并确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方向。

  学院肩负社会责任,长期致力于提升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岗位胜任力和医院管理人员的公共卫生知识水平。从2002年起,学院已为国内各级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非全日制MPH 1350人。作为国家级卫生监督培训基地,开设多期首席监督员培训班,为全国培养480名公共卫生与核辐射安全方面的专业人才。10余年来,学院为吉林省各级医疗机构培养的607名MPH已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举办防疫员、消毒员和公共场所管理员职业技能培训班,为全省培养2168名基层公共卫生防疫人才,为吉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应有贡献。

  记者:实施这一创新项目,将重点完成哪些改革任务,采取怎样的举措?

  刘雅文: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学院将继续强化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人才培养。扩大MPH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模,强化人才培养条件建设,每年培养MPH 180人,使MPH招生数占研究生总数65%,确立MPH教育在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修订2018年版《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树立“大健康”理念,以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点,强化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突出模块教学,注重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将基地实习时间由过去的10个月增加到12个月;加强案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强化医(卫)教协同育人,共建公共卫生研究院、吉林大学“群医学”研究中心,为高级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科建设搭建平台,构建医(卫)教协同育人机制和运行模式。

  第二,探索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医学+MPH”双学位项目,每年在校内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药学、放射医学、基础医学专业中选拔24名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兼修MPH学位课程,获得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双学位研究生招生采取分步推进。学校对双学位研究生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学院根据“医学+MPH”双学位学生特点和知识结构,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使其达到既具有深厚医学专业基础又掌握公共卫生相关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标准。

  促进公共卫生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利用学校学科综合优势,深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学科相融通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学校医学人文教育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6大重点研究基地和医学相关学科为平台,强化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公共卫生师资队伍建设。

  突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与公共管理(含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应急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要求,组建多学科交叉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师资团队,培养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第三,加强应用型公共卫生博士人才培养。学院将积极探索应用型博士培养新模式,设立专项奖、助学金,每年招收20名应用型公共卫生博士研究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强化公共卫生职业素养、管理知识与技能、领导科学与艺术等能力培养。以实践为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高层次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在招生简章中明确申请者应具备MPH或非公共卫生专业博士学位的要求;具有公共卫生领域工作经历者优先,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申请者应完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

  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继续完善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合作的4+2 MPH本-硕连读项目,进一步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出国留学项目,拓展与其他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强化公共卫生国际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公共卫生高端人才。

  第四,在提升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岗位胜任力和医院管理人员公共卫生知识水平方面,学院会进一步面向各级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通过非全日制MPH教育和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着力于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国家输送用得上的专业人才;以大健康、大卫生为核心,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尤其是突发传染病防控的培训,不断提升医院管理人员、医护人员的公共卫生知识水平,增强公共卫生警觉性和前哨预警意识,培养高素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学人才;面向各级医疗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开展非全日制MPH教育,并开展同等学历申请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硕士学位工作。

  结合国家对项目的要求、学校具体情况和学院自身特点,学院也自行提出了改革任务,整合放射医学、预防医学、医学信息学科资源和优势,强化公共卫生与辐射安全的基地建设,将公共卫生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纳入吉林省人才培养计划。

  记者:这一创新项目对国家、对学校意义重大,这次成功立项的原因是什么,做了哪些努力?

  赵国利:这一创新项目的周期是10年,每年11月我们要向教育部提交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实施这一项目对于学校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带动提升我国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立项成功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以及学校医学部、附属医院、相关学院、研究生院等多个校内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更有我们学院的领导、专家、教授和老师的积极参与和付出。

  校党委书记姜治莹、校长张希十分重视公共卫生学科的人才培养,疫情期间深入学院调研,就人才培养作出重要强调和部署,倾力加以落实。姜治莹书记指出,国家安全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福祉,公共卫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学校公共卫生学科乃至医学各学科来说,既是硬性要求,更是难得机遇。他希望我们能传承优良传统、饱含家国情怀,争当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力量,努力建强战胜疫情的战斗堡垒,上下齐心、全力以赴,交上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吉大答卷。张希校长强调,如何能更好地建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卫生人才,应对未来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挑战,对保障人民健康和国家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我们能够优化人才队伍体系;注重学术研究工作入主流,有特色;适时调整传统优势学科研究内容,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引进人才以增加新的学科生长点。

  这次立项也将激励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有针对性地加强国家层面公共卫生高级人才培养模式重塑、培养公共卫生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相信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我们的参与和努力下,坚持预防为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就一定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