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东师校友 | 从“研究生导师”到“留守儿童爷爷”,这是一位东师校友的“强师报国”梦
2020-05-18 09:36:00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讯 从崇高的“象牙塔”,到贫困山区里的小学校,从知名大学教授,到一名普普通通的支教教师,这一切都似乎相隔那么遥远。从2016年退休起,万维明的支教脚步就再也没有停止。四年多来,他坚守在自己的支教讲台,给当地贫困山区的孩子带来更多走出大山、重塑命运的希望,用心践行着自己“强师报国”的承诺。
  师 缘
  1956年,万维明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父亲在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一个光辉又高大的教师形象在无形地引领着他的成长,让他无限憧憬教师这个职业。
  1977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让身为下乡知识青年的万维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在没白天没黑夜的努力下,他如愿地来到了东北师范大学,正式开启了师范学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多数学生基础弱、底子薄。来到学校后,所有人都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比之前更加勤奋努力,每天都沉浸在如饥似渴的学习当中。
  “学习、学习、再学习,那时的大学生活真的没有其他事情了。”每当回忆起那个时候,万维明都会感慨地说。
  但正是东北师范大学这个“人民教师的摇篮”,赋予了他扎实过硬的为师本领,坚定了他立志从教的信念,让他在毕业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三尺讲台。
  师 德
  万维明的工作生涯中只贯穿着一个信念——教书育人。在他的辛勤耕耘下,无数学生顺利地成长成才。三十四年弹指一挥间,直到他退休前夕,他又对本该无比悠闲的退休生活作出了新的安排。这次,他计划走向祖国的贫困山区,到大山里的基础教育一线继续发光发热。
  “10多年前,我就有支教的想法。”万维明说,但由于教学任务紧张,一直未能如愿。
  离万维明家5000里,有个地方叫贵州铜仁,这儿的大山里有个学校叫和平乡中心小学。这武陵山区的腹地,是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里孩子对知识渴望的目光、对未来憧憬的眼神让万维明似乎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从富裕的海滨城市到贫瘠的西南深山,从大学讲堂到小学讲台,数十年的教学育人生涯,让万维明意识到教育对改变人命运的重要性。自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他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一切。
  “我的山区教学生活,是我为自己选择的有特色的退休生活。”万维明坚决要把自己退休后的时光奉献给大山的孩子们。
  尽管这里山清水秀,但支教的道路哪能一帆风顺。
  由于不适应贵州山区的气候、饮食,在支教的头半个学期里,身高1米8的万维明一下瘦了17斤。但他倔强地克服着各种困难,一门心思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一点点地融入他心念的大山。
  万维明的爱人迟晓恒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是大连交通大学退休副教授。看着义无反顾只身支教的丈夫,迟晓恒既支持又放心不下,每学期她都会到支教地至少陪伴丈夫两个月,照顾丈夫的生活,也成为了他的教学助理,帮助他批改作业,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在教学中,我能够帮助大山里的孩子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日常生活里,孩子们与我就是老少朋友,他们喜欢与我玩耍,我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愉度时光;课余时间,我和年轻老师们打篮球,我们下河捕鱼、钓鱼;傍晚时,我和夫人伴着晚霞沿着山间小路散步。我只是在幸福地度过退休生活的同时,为山区的孩子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支教四年多来,万维明把这里真正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不要学校的任何报酬,除住在学校的教职工宿舍外,其他所有费用全部自理。
  师 爱
  大学教授到山区小学里教学十分罕见。“有人说我是大炮打蚊子,其实不对。我们这一代,小时候学到的知识很少,使得在学习和工作中有许多先天不足。”成长于特殊时期,万维明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比别人更懂得知识的可贵和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除了知识,孩子们更需要关爱。
  和平中心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孩子们与万维明相处的时间比家人还要长,感情也格外深。他曾带的班级里31个孩子中,有7个缺少妈妈的照顾,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最差的连加减法都还不会。为此,万维明坚持利用周末的时间步行十几里路去家访,在看望留守儿童的同时,帮助他们补习功课。他还常常自己掏钱给孩子们买日用品,每学期买一次鞋,还偶尔给他们买闹钟、手表作为鼓励。
  在孩子们的眼中,他早已成为慈祥的“爷爷”。
  “纵然两额鬂霜,也要把曾经的梦想燃烧飞扬!2500公里的长路挡不住您坚定的脚步……您把孩子们的忧悒和悲伤春风化雨般地消融在您的幽默笑语里;您把外面多姿多彩的地方滔滔不绝地带到了丰富的课堂。”和平中心小学副校长钱定军的这段文字是对万维明支教的最好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万维明正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强师报国”的理想抱负,他就是大山里孩子们心中最好的老师。
  作为万维明老师的大学同窗,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高夯教授也曾受万维明所托,前往贵州志愿为当地中小学老师做义务辅导,见证了万老师支教生活的苦与甜。



  我的同学——万维明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 高夯)
  记得那是2019年的秋季,突然接到我的同学万维明教授的电话,希望我能够去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板场镇为那里的中小学老师做一次辅导报告。特别交代沿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辅导是义务的,且路费自理。此番交代,我就必须安排了这次支教活动。
  我是11月上旬去了板场镇。板场镇中心小学是他第二个支教的学校。学校距县城几十里路,在乌江之畔,大山深处。
  他在那里教数学课。我到他的班级中听了一节课。近70个孩子把教室挤得满满的,是因为缺少教师使得班额过大。大山里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有些不一样,多了一些顽皮,少了一些见识。万维明白天上课,晚上还要组织学生上自习,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整天和学生打成一片,充满了人生的快乐。
  万维明教授在贵州义务支教,不拿当地学校的一分钱,他还常常用自己的工资为学生买一些用品。来到板场镇中心小学,住在学校提供的教师周转房,约20平方米,一切用品都是自己买的。
  我也了解了一些万维明教授的情况。他60岁之前,生活在北方的大城市里,大连市的住房是100多平方米。来到山沟里,住在20平方米的房子里,还是多有不便。特别是南方的潮湿气候,他的身体也有些不适应,在贵州支教期间,两次住院治病。在大连,还有一位90多岁的父亲,常常是姐妹帮助照顾。爱人有时陪伴他,有时还要去照顾老人,有时要去帮助远在他乡的女儿。但他坚持在贫困的大山里支教,他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从大山里走出来。
  从“浪漫之都”海滨城市大连,到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铜仁,从高等学府教授,到偏远山区小学教师,万维明扎根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说:“一声‘老师好’,是我支教的最大动力!”
  他是勤勉务实的实践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一线工作中并以此为乐。我们从万维明身上看到了许多东师人的影子,他们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向以万学长为代表的东师支教人学习、致敬!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0-11-16 12:05
中国教育在线 2020-11-16 12:03